想象疗法是一种通过心理模拟激活神经机制以促进功能恢复或改善心理状态的干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想象运动、场景或情绪来调动大脑与身体的潜在能力。
想象疗法作为非侵入性干预,在神经康复与心理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应用。
在芝加哥的一次试验中,有3组篮球运动员被告知有1个月的时间准备一场比赛,该比赛中将有20个罚球。A组被告知每天练习罚球100次,持续30天;B组被告知进行正常训练;而C组则被告知不用训练,只是要求每天花15分钟想象自己在罚球,而且百发百中。
1个月后,坚持练习的A组和只想象自己获得成功的C组取得了同样的成绩。B组大败。
这就是想象的巨大作用。其实关于这种作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就是最早的使病人想象、相信心灵的暗示疗法。相信,就会产生信念,信念就会改变人的生理,进而改变人的病理状况,从而促进疾病痊愈。
想象疗法,既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练习,也可以自己在家练习,具体的做法是:选择安静舒适的房间,空气要清新。春季气候适宜时,也可选择在户外适宜的地方,如伴有优美的鸟鸣、流水潺潺的声音效果更好。然后闭眼,放松全身,想象患病的部位,仿佛看到自己体内正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正在战胜病毒与细菌甚至癌细胞,那些病毒、细菌及癌细胞等已被逐渐歼灭,变为污秽浊流,从毛窍、大小便流出体外,想象身体越来越清洁、清爽、舒适、痛快甚至痊愈,于是想象成了“通向健康的桥梁”,因为它充分调动起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了人体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进行“想象”时,一是想象的画面情景;二是要输入必要的语言。首先,输入语言暗示时,不管出声不出声,句子一定要简洁、要积极,要用肯定句,如“我正在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越来越健康”“我很有活力”等。千万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如“我不要疾病”“我不要肝炎”等等。因为“潜意识”分不出“要或不要”,它接受的是“疾病”或“肝炎”的暗示。
现在来试验一下,你命令自己不要想绿色,千万不想绿色,那么,你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颜色?一定是绿色!这就提示你,要想健康、康复,千万不要告诉潜意识你不要什么,一定要告诉它你希望什么、想要什么、一定要什么。
想象疗法(包括运动想象疗法和心理想象疗法)的适应对象主要涵盖以下人群,其应用需结合具体症状和个体条件进行选择。
1.康复医学
1.1脊髓损伤/脑卒中:结合脑机接口,想象驱动外骨骼或改善肢体功能。
1.2肌肉功能障碍:如COPD患者通过想象延缓肌肉萎缩。
2.心理治疗
2.1创伤后应激障碍: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通过双侧刺激重塑创伤记忆。
2.2癌症辅助治疗:每日想象练习可延长生存期并提升信心。
2.3儿童行为障碍:如多动症、抽动症,需简化想象内容并配合行为干预。
2.4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通过想象积极场景缓解负面情绪,需配合其他心理治疗。
2.5强迫症、恐惧症:结合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想象暴露逐步脱敏。